一🌔、水利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学位授权点建设总体情况
山东大学水利工程学科始建于1947年,属当时华东交校3学科之一,1949年并入山东工学院,文革期间下放到曲阜、泰安,1983年恢复山东工业大学水利工程系,1984年开始招收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1993年获批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7月,因学校合并❤️,更名为现名🚇🎃。2011年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9年水利水电工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科拥有山东省海绵城市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水污染控制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水科学中心⏺、山东大学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研究中心和山东大学-辛辛那提大学城市研究联合中心。
在人才培养方面,将工程与资源背景知识相结合🫎,将国家与地方需求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将工程建设知识与生态保护意识相结合。在学术研究方面,注重交叉学科的培育和发展,加强与相关学科的渗透和融合,以解决国家与地方水问题为目标,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团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学科紧密结合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和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关键技术需求,在流域水循环与水资源优化配置👌🏻、城市防洪减灾与海绵城市技术、水工岩土力学与工程、工程水灾害治理新材料与新技术等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学科方向。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26人𓀉,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9人、教授和副教授24人。学位点近3年来引进和培育国家级人才1位、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位☛、齐鲁青年学者2位🐤、山东大学未来学者3位。学科拥有大型地下洞室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水文水资源实验室🏹、水环境实验室🥉🦄、水工结构实验室,并有山东大学重点支持的水科学中心👼🏻、湿地科学研究中心、工程水问题信息化研究中心,另外还拥有联合开展研究的6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重大横向项目70余项,到帐经费3500万元👨🏿⚖️。
本学科已累计培养本科生2000余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0余人、工程硕士500余人、国外研究生10余人。毕业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担任厅级及以上领导职务的40余人🙎🏻♂️,现任南京大学、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等著名大学教授10余人➡️,担任国内大型国企主要领导职务的20余人。
(二)学位授权点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和特色
1.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水利工程科学发展的需要,本学科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富有家国情怀、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能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和技术管理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水利行业领军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应当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具有独立从事水工结构工程及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配置、保护和治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2.培养方向和特色
本学科立足山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水利科技项目,在下列领域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与特色:
“流域水循环与水资源优化配置”方向🔇,提出了山东滨海及半湿润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与方法,广泛应用于山东省水资源管理🪺;研发了地下水污染快速精准识别与立体多维度实时监测等关键技术📔,成果在南水北调东线、胶东地区引黄调水等多项国家重点项目中得到了应用💂🏽♀️。
“城市防洪减灾与海绵城市技术”方向,研发了城市洪涝、山洪灾害预报预警技术,为低山丘陵地区防汛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突破了透水路面易堵塞,难养护的技术难题,构建了海绵城市雨水控制利用工程设计、施工、养护的标准体系⛪️🙇🏽♂️,应用至全国500余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水工岩土力学与工程”方向,提出了适用于岩基海床的大型风机嵌岩基础形式及施工体系👨🦯,成果应用于福建海域多个海上风电工程👩❤️👩;建立了多相岩土材料水力和强度特性的多尺度机理与理论框架,提出了大气-植被-土体耦合作用下的生态护坡方法,成果应用于卧虎山水库🥏、济潍高速等多个边坡防护工程。
“工程水灾害治理新材料与新技术”方向,研发了水灾害快速化精细化高效修复新材料🧍,提出了基于多孔介质传输性的水工结构稳定性的预测模型,建立了工程水灾害治理关键技术💂,解决了黄河北典型奥灰含水层改造等工程水灾害治理设计与施工核心技术难题。
(三)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
1.培养特色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立了“以党建思政为引领🪚,以工程需求为导向,以交叉创新为手段,以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为根基”的全方位“产-学-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研究生创造力培养为核心的导师指导团队体系。持续深化“支部建在水库大坝上”组织模式👳🏽。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建立“专业实习与红色教育”高度融合机制👩🏿,传承红色文化🤱🏽。建立支部共建机制,搭建育人平台。培育样板支部和“双带头人”工作室👐🏿,实行系主任与支部书记交叉任职,实施“党建先锋行动”,筑牢育人堡垒。与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公司等建立了面向新工科的💅🏻,集专业教育🎨、实习实践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的产学研基地23个📇,培养了一批理论联系实际、能独当一面🪟、攻坚克难的应用创新型研究生。
2.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2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9人😰、教授和副教授24人🍽。以院士为引领,国内行业专家为中坚力量,海外专家为增量构建校外导师队伍。中国工程院王超院士为水利工程学科双聘院士🉑,中国工程院王浩院士为兼职教授,指导把握水利学科发展及教学科研工作🈲。注重专业政产学研结合🟪🧖🏿♀️,聘请南京大学王栋教授🤙🏿、西安理工大学黄强教授、山东水利厅曹金云副厅长参与学院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五年新增实习基地15个。以山东大学短期人才项目为平台👸🏼,引进英国帝国理工学院Kontoe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Edward Ando研究员等共8位国际知名学者🙅🏽,提升专业国际化发展。
3.科学研究
2020年至2021年🗒,本学科承担科研项目21项🍃,总经费2600余万元,其中纵向科研项目9项,经费1300余万元。
在此期间,本学位点共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2篇🧑🏻🦰🥸,其中👏🏻,发表SCI论文24篇,发明专利11项💪。随着山东大学学科调整和对水利工程学位点的提升建设🧑🏻🔬,本学科点研究生近几年在Journal of Hydrology🏄🏼🔮、Hydrogeology Journal、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等水利学科顶级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在科研奖励方面🧩,本学科导师共获得3项省部级奖励🧒🏿、4项学会协会奖,其中“北方季冻区海绵城市透水路面建养成套技术与工程示范”和“北方平原水库围坝水损病害立体化感知与诊断关键技术”两项成果均获2021年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4.支撑平台
目前学位点拥有山东省海绵城市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地下工程突涌水防治材料与设备重点实验室等2个省级科研平台👨🎓,为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搭建了强有力的科研平台👩🦰。
5.奖助体系
根据学校的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要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彩神-追求健康你我一起成长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及社会奖学金评审办法》🧠,《岩土中心学业奖学金评选办法(修订稿)》,《土建与水利学院研究生助学金管理办法》,各类奖学金及助学金年奖助总金额达133万元🔻,其中学业奖学金及助学金100%全覆盖。
二、2021年度水利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人才培养情况
(一) 招生选拔和学位授予
2021年水利工程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9人,其中双一流学校生源率达到53%🛌。2021年授予工学硕士学位20人。
(二)思政教育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尤其是关于水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献身负责,崇实求新”育人主线,系统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党建统领、成才引领、发展带领“三领工程”,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培养新时代水利英才🧑🏻🌾。
强化“主战场”建设,全面落实课程思政
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明确“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要求,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及专题工作组🌜,建设“精神引领-课程思政-人才培养”三位一体思政教育体系,根据课程特色,逐门设计思政方案,通过典型案例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水利精神,激发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举办20余次课程思政教学坊和培训研讨会。
坚持“全过程”覆盖🧑🏻🦽➡️,扎实推进实践育人
以践促学、以践提能,建设“实验室-城市水利-大型工程”递进式实习实践体系🤵♀️,依托2万㎡国家级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型地下洞室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23个“产学研”深度融合实践基地🛀🏽🤵🏽,组建30余支“全员化”实践队伍和“水蕴”志愿服务队🧗🏼♀️,聚焦水安全、水生态文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推进实践育人。
实行“网格化管理”,守好意识形态阵地
扎实推进“三进”工作,以网格化管理体系层层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全方面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开拓“互联网+”宣传教育模式,加强学院网站和公众号宣传😓🛅。把好讲座关、会议关、教材关和课堂关👳🏽♂️,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和“大国工匠”精神😙,培养高端水利人才👨👨👧👧。
创新“党建+”模式,发挥党建龙头作用
坚持以党建为统领,树立“党建+”理念🧛🏿♂️。持续深化“支部建在水库大坝上”组织模式🙅🏻♂️。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建立“专业实习与红色教育”高度融合机制⤵️,传承红色文化;建立教师生支部、师生支部与科研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机制,搭建育人平台。培育样板支部和“双带头人”工作室🙋🏿,实行系主任与支部书记交叉任职,实施“党建先锋行动”,建强育人堡垒🙅♂️。
加强队伍建设,落实全员育人责任
按照“四有”好老师要求加强队伍建设,厘清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管服人员等育人职责,开展新任导师培训和年度培训,落实教师队伍主体责任🔊、强化导师育人首要职责。配齐建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通过校领导联系班级♏️、聘任“五老”辅导员拓宽渠道。实施学术“传帮带”工程⚃,发挥朋辈育人作用。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机制🚵🏻🚣🏿♂️,邀请五支队伍及知名校友走进学校讲理论、讲政策👩🦯➡️、讲故事,共上一堂思政课,每年开展思政类讲座30余场🈲。
(三)课程教学
本学位点水文学及水资源方向设有课程31门🚶🏻♀️➡️,常年开课24门,水工结构工程方向设有课程24门,常年开课21门,全部研究生指导老师(兼职导师除外)均参与研究生课程授课。
水利工程学科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以推进“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全面落实课程思政,打造精品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构建了山大特色的引领🐻、交叉👩🍳🎂、贯通的卓越研究生课程体系🐘。
1.创新学科导师培养体系👩🏽⚕️,强化德育学习。
探索人事改革,高度重视校内专职研究生导师队伍培养,积极建设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将德育教学和学习时长与职称评审和人才推荐排名挂钩👨🏼,实行政治品德不过关的一票否决制。
2.创新学科专业培养方向,进行新学科👉🏻、新课程、新方向和新实验平台的四新建设。
通过学科交叉设立新方向👤,设立“区域水循环与水资源优化配置”、“城市防洪与海绵城市技术”、“工程水灾害治理新材料与新技术”等新工科专业方向。立项建设多门包含新兴技术的课程。将新技术、新装备引入专业知识教学,购置多功能动态(非)饱和土三轴试验系统等高精尖试验设备用于新型开放式多学科交叉创新实验平台建设。
3.加强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
对标国际知名高校,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与国际接轨,建设全英文课程,如“污染水文学”☝🏿、“非饱和土力学”等,并将英文课程全面纳入2020年新修(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有效促进与国外高校相关课程进行学分互认和学业对接。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打造国际研究生招生品牌项目。
4.建立了以“质量导向、动态评价🛀🏿、实施监督”为特色的教学质量督促体系。
提出“科研能力培养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金标准”的理念💇♂️,把前沿追踪👶、试验实操、编程实践、科创实训等纳入教学评价中,按课程属性不同建立教学质量分类评价制度,打通教学到科研能力培养的“最后一公里”,破解了“轻教学、重科研”的传统弊病;设立监督委员会,引入师生互评🚅、同行函评、学院督导🧑💻、纠察整改等多元监督机制🏊🏽♀️。
(四)导师指导
为规范导师队伍的选聘⛏、管理🫳🏿、考核过程👩❤️💋👩,在《山东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制定了《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实施细则》,明确了硕士生导师的上岗条件🪫,并对其招生资格每年进行遴选🤨🍻。符合要求的导师自愿提出申请🔉,学位点对申报人资格进行评议🤶🏻,导师遴选通过者方可获得招生资格与指标🥄。对新增硕导进行岗前培训,建立了《导师培训制度》,通过硕士生导师、教授的经验分享🧞♀️,引导新晋硕导学会如何指导研究生,了解与研究生的相处之道,做研究生的良师益友。严把导师聘任考核关🐟,以1年为一个周期🛎,以新的聘任和考核标准要求导师,进行专项考核,督促导师们养成学术研究的好习惯🔰,帮助导师个人发展🤳🏻🧑🦳。从导师角色地位🧔🏻、职责📫、素质出发👨🏿🍼,强化研究生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导师立德树人。同时,不定期展开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培训,通过面对面座谈🛖,提升研究生导师个人指导能力😲。导师实行定期考核,每年进行一次,考核时间为考核年度11月份🚴♀️。2021年共有16名导师线下参加了“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专题交流座谈会”👩🏻🦲,10名导师线下参加了“青年教师座谈会”。
(五)学术训练
人才培养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建立了“以工程需求为导向,以交叉创新为手段,以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为根基”的全方位“产-学-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21年与山东水发集团等国家500强企业共建了近10个科教与产教融合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培养了一批密切理论联系,能够独当一面🤸🏽♂️、攻坚克难的应用创新型研究人才,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
(六)学术交流
2021年研究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11场,如:2021 AGU秋季年会💆🏿、2021年水利水电🥁、能源与环境工程国际学术会议(WC3E 2021)、第十六届国际学生高科技论坛(ICAST)等🫳。
(七)论文质量
学位点落实《山东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指南》、《山东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阅管理办法》和《山东大学学位授予质量标准文件》等管理文件的要求🙋🫃,硕士学位论文实行100%匿名外审,外审通过率达到100%👭🏼。在各类论文抽检、评审中没有出现问题论文👷🏿♂️。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采取课程学习、学术科研和论文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合理安排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思想政治💧、学术规范等环节,着重培养研究生优良学风素养🐡、学术探索精神、学术创新意识、学术交流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八)质量保证
通过组建知识结构交叉互补型高水平导师团队,选聘国内外行业和科研院所优秀人才参与研究生培养➿,构建以研究生创造力培养为核心的导师指导团队体系🤷🏼♂️🏡,推进研究生导师团队指导全覆盖,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入学教育、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和答辩等培养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强化导师在培养全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建立导师与研究生交流台账制度,加强培养过程的监督🫅🏿,切实落实导师的指导作用。
建立分流淘汰机制,硕士研究生通过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等方面中期考核方可进入学位论文阶段。
(九)学风建设
研究生入学就开展学术规范教育以及论文写作和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四有”好老师队伍。成立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发挥党建政治引领作用🍸。大力宣传山东大学岩土工程中心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的先进事迹,形成榜样在身边、人人皆可学的氛围。科学制定教师考核条例🚳,明确规定师德考核第一标准,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切实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
(十)管理服务
学院有专职管理人员3人,其中研究生秘书1人,负责研究生培养工作;党委副书记1人,研究生辅导员1人📄,负责研究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学院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与校区其他学院联合成立了千佛山学生权益保障小组👵🏿。通过研究生会,加强各级学生组织间的纵向沟通和横向信息共享✌🏽。与学校各部门紧密联系🧑🏼🦱,反映研究生合理需求🧝🏽♂️。学院在各班级设立权益委员会🙋🏽♂️,了解研究生的权益诉求,全面维护研究生的权益。
满意度调查方面,以学年为单位定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在校研究生导师的助学金发放、研究生管理相关工作等情况。另外,通过以班长问询、辅导员谈心谈话、导师谈心、谈话等方式调查研究生对学院的满意度🆑,掌握了比较全面的信息。
(十一)就业发展
2021年毕业硕士研究生20人👨🏻🦼➡️,其中3人选择继续读博💆♂️、10人到企业工作、5人到事业机关工作💆🏽♂️,就业率达到100%👹👦🏼。通过反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较高。
(十二)学生培养成效
2021年获得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奖2项,彩神-追求健康你我一起成长优秀研究生干部奖4项,山东大学学业奖学金46项。
(十三)服务贡献
学位点以服务国家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四个面向”,以解决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灾害治理以及重大工程建设中的科学技术难题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积极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围绕新时代水利工程需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学科服务水安全保障、水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胶东调水大型调水工程👩🍳,建立了国际先进的跨流域调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针对大型城市集中降雨期防洪排涝难题👕,开发了城市洪涝仿真模拟系统,构建了城市洪涝灾害预警-响应-实时调度智慧决策支持平台🌎,达到国际先进;聚焦国家海洋重大工程需求🕵🏼♂️,突破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型海洋桩基设计与施工理论难题与核心技术,为海洋工程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服务海洋强国建设。
承担重大水利项目,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与工程项目600余项。承担山东省50余座水库安全鉴定🧑🦲、30余座水库物理模型试验和70余座水库除险加固🫰🏻;负责山东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与方案编制,涉及50个县(市🧓🏼、区)规划;参与山东省重点地区大中型水库的洪水风险图编制工作,为科学管理洪水提供重要科学依据;针对海绵城市研发的可持续雨水收集处理与城市节水技术,应用于全国500余个海绵防洪建设项目🧑🏻🏭;水上渗漏快速探测技术服务于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所有调蓄水库和100余公里输水干线的渗漏探测;在山东省人民政府指导下承办了首届黄河发展论坛,成立了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和持续改进计划
(一)存在问题
1.本专业缺少一级博士点和博士人才的支撑。
2.留学生规模较小👨🏻🔬🧑🏼🍳,且生源地以东南亚为主、生源较单一🛤,国际化发展空间有待拓展💁🏿♀️。
3.师资整体上存在年龄分布不均,年龄偏大的问题。
(二)持续改进计划
1.精心谋划交叉学科发展方向🥱。推进水利工程与材料、机械🥔、信息、计算机等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形成研究生培养新的交叉研究方向🪛。
2.做好团队协同培养研究生。构建以研究生创造力培养为核心的导师指导团队,继续推进研究生导师团队指导全覆盖,大力提高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
3.加强全英课程建设👩🏻🦼,扩大双语教师上课规模,不断提高研究生国际化水平💅🏻。
4.通过引育并举的方式进一步优化师资状况,改善年龄结构🚏,培养学科方向带头人🕵️♀️。